奶思說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六個節氣, “分”即為“平分”、“半”的意思,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涼風習習,碧空萬里。
每年秋分前后也是農作物收獲的時節,祖國各地疊翠流金,豐收的氛圍包裹著華夏大地。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每年秋分正式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也是國家層面專為農民設立的首個節日。
糧歸窖,秋收忙,豐年青貯香
秋分時節,內蒙古巴彥淖爾也是一派豐收樂景,耕耘的汗水終于換來收獲的喜悅,田間地頭,收割機械轟鳴往來,所過之處青貯被整齊切割,道路兩旁,運輸車排起長龍,滿載的青貯不僅是沉甸甸的實物收獲,更是牧場與奶源人心頭熱切的期盼。對他們而言,青貯收割不是簡單的機械化重復,而是一場滿懷希望的儀式。每一茬被收割、裝載的青貯,不僅是生產線上的物料,更是承載對來年牛奶更高產量、更優品質期望的“綠色黃金”。
如此壯觀的青貯收割場景,怎能不令人心潮澎湃?正值秋高氣爽的好時節,不妨與奶思一同啟程,前往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蒙牛圣牧盤古牧場,沉浸式體驗“塞上糧倉”的豐收盛況吧。
“百湖之鄉”的有機牧場
奶思奶知識
“黃河北、陰山南,八百里河套米糧川,渠道交錯密如網,阡陌縱橫似江南。”一首長長綿綿的爬山調,道出了這方土地的溫情。蒙牛圣牧盤古牧場位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該縣地處北緯40°農作物黃金種植帶,這里氣候宜人,日照時間長,熱量豐富,晝夜溫差大,獨特的氣候特征使農作物干物質和糖分充分積累。不僅如此,黃河似乎也對這片土地情有獨鐘,從上游一路奔騰而來,在磴口縣52公里境內,舒廣袖,舞長裙,在該縣烏蘭布和沙漠潑灑出160多個湖泊,造就了名副其實的“百湖之鄉”。
茫茫大漠,黃河水灌溉渠系縱橫交錯,充沛的地下水資源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水土光熱的優勢組合在一起,使得磴口縣在農牧業資源方面具備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片土地上的人也沒有辜負自然的饋贈,他們伴著長河落日與大漠孤煙,日復一日辛勤耕耘,不斷培育壯大乳品產業和飼草產業,形成了牧草種植、奶牛養殖、乳品加工一體化的全程有機乳品產業鏈,拓展出一條沙漠生態治理和農牧業經濟循環協同推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云游蒙牛牧場
巴彥淖爾市蒙牛圣牧盤古牧場占地面積1050畝,存欄數9500頭,日產奶量160噸,是中國奶業協會評定的“現代奶業評價定級S級奶牛場”。
該牧場地處烏蘭布和沙漠腹地,十多年間,蒙牛與奶業人不僅將40多萬畝沙漠變成了綠洲,也在這片土地上建起了牧場。由于地處沙漠,牧場強烈的日照和沙漠溫度形成天然消殺場,有效防止了有害微生物的滋生與傳播,構建起保衛奶牛健康的有效屏障,柔軟透氣的沙漠沙粒也可以為奶牛提供舒適的躺臥棲息地。這里水源純凈,使用無污染的沙漠湖泊和地下水,有機天然飼草直供奶牛餐桌,共同造就了高品質牛奶。
秋分大忙,貴在“早”字
當秋天來到蒙牛牧場,收獲的喜悅中往往還夾雜著一絲緊迫感,秋分時節的干旱少雨或連綿陰雨是影響秋收正常進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別是連陰雨會使即將收獲的作物倒伏、霉爛或發芽,造成嚴重損失。
秋分大忙,貴在“早”字,及時搶收可以使作物免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對于奶牛的口糧青貯玉米來說,收割黃金期是在玉米乳熟期到蠟熟期間,這個時候玉米的水分和淀粉等含量達到了最佳,最適宜用來制作高質量的青貯飼料,因此,“搶收”也成了每年青貯季的主要課題。
今年9月,磴口縣陰雨連綿,盤古牧場開啟了24小時連續作業模式,夜以繼日加緊搶收,更是利用清晨露水未干和傍晚落日余暉的兩個黃金時段,組織大量人力,采用現代化農業機械進行快速收割,確保營養和水分被最大程度地保留,為奶牛優質口糧的制作打下堅實基礎。此次青貯收割量高達5.5萬噸,可為該牧場近萬頭奶牛備足一年“口糧”。
在這個流光溢彩的秋天
一起來巴彥淖爾
嘗嘗有機奶, 看看豐收田